吉林大学水稻育种团队:育一粒好种 产中国好粮_天天热讯
新培育出的水稻品种从青色的秧苗变成沉甸甸的金色稻穗,在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院长、教授都兴林眼中,这是最美的风景。
【资料图】
跟水稻育种打了30多年交道的都兴林,带领吉林大学水稻育种团队先后培育出7个国家级水稻品种,19个省级水稻品种。近年来,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重点研发及省部级重点科技项目36项,在多个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20多篇。由这支团队选育的水稻品种在东北、华北和西北稻区大面积推广,累计增加产量60亿公斤以上,产生经济效益超204亿元。
吉林大学水稻育种团队由教授、副教授、讲师、博士后以及在读研究生组成,薪火相传。培育好品种,种出好稻子,让农民过上好日子,是他们的目标。
盐碱地上稻花飘香
最近,吉林大学水稻育种团队正在整理上千份水稻种子,进行新一轮的培育试验。他们还将前往白城市通榆县,指导当地农民进行水稻育苗。
白城市通榆县地处吉林省西部,是世界三大盐碱地集中分布区之一。这里的盐碱地因盐分重、碱化度高,农作物难以正常生长,曾被称为“八百里瀚海”。但同时,这里四季分明,日照充足,昼夜温差大,且有吉林省内面积最大的国家级湿地保护区,可以为生产优质水稻提供适宜的光温条件。
从2016年开始,都兴林就带着育种团队的师生,一个月多次往返于长春和通榆,试验示范耐盐碱水稻新品种,指导农民栽培,让盐碱地长出高产水稻。
这份多年的坚持,从一次陌生电话开始。通榆县一家农业公司负责人打电话给都兴林,咨询有没有适合在盐碱地种植的水稻品种。当时,都兴林的水稻育种团队已经培育出多个优质、高产、耐盐碱、广适的水稻新品种。
要在当地大面积推广耐盐碱水稻并非易事。农户们都在观望,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。最初,水稻育种团队与通榆县乌兰花镇的种植大户合作,免费提供种子、农药和化肥,并提供技术指导,第一年示范种植了1800亩,秋收时,每亩水稻比往年增产了30%。
两年示范推广后,农户开始主动找吉林大学水稻育种团队要耐盐碱水稻品种,团队精心培育出的水稻新品种在通榆落地生根,多年贫瘠的盐碱地上稻花飘香。
截至目前,水稻新品种“吉大6号”“吉大7号”“吉大158号”在吉林省推广面积已达800多万亩,增产4亿公斤,为农民创收12亿元。
助力地方农业发展
青年教师姜文洙和吴涛是吉林大学水稻育种团队的中坚力量。两人经常一起下大田查看水稻生长情况,给农技人员和农户做培训。
与农户打交道,他们有自己的技巧。“要多用图片,重点要反复地说。”姜文洙说,在讲稻田杂草和害虫时,他说的是学名,农户只知道土名,把图片拿出来,大家一看便懂。
农户不习惯记笔记,为了确保大家听得懂、记得住,老师们培训时就得不断地重复。姜文洙介绍,例如在种子消毒环节,如果不严格控制好药量和消毒时间,就会影响出苗率和产量,必须得反复跟农户讲。
在水稻生长期内,育种团队一个月至少要两次前往大田,查看水稻长势,跟农户们聊天。吴涛介绍,播种前,要去看苗床;插秧之后,要指导农户正确使用农药和化肥,提醒农户注意稻田换水的频次;后期要跟农户讲明白不同品种水稻收割的注意事项。
田间技术管理是水稻高产稳产的关键,每次下乡讲课时,育种团队的老师都会公布手机号码,让农户有问题时能随时找到他们。
新洋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吉林大学多学科联合行动,帮助通榆县打造的助力乡村振兴的示范企业。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与该企业合作,建立多个示范推广项目基地,其中,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“吉大系列”耐盐碱水稻品种也先后在该企业进行了成果转化。
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,水稻育种团队把课堂建在田间,用科技实现了弱碱稻米高质高产。在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等多个学院合力帮扶下,这个企业打造了从“田间到餐桌”全产业链的绿色、有机、弱碱性稻米品牌。2022年,“问香禾”弱碱地小町香大米还获得“吉林好粮油”产品称号。
新洋丰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“订单回收”模式,以高于市场价5%的价格收购脱贫户原粮,探索出了一条“政、校、企、农”齐头并进的现代绿色农业发展新路子。
水稻育种薪火相传
水稻育苗、下田插秧、观察水稻生长情况,这些大田实践对吉林大学分子育种专业的博士生赵冉冉而言,“虽累但很踏实”,就连在田间地头吃盒饭都觉得格外香。
赵冉冉是吉林大学水稻育种团队的一员。除了去大田进行生产实践,她更多时间要在实验室内做实验,研究水稻基因如何发挥功能。虽然有时实验进展不顺利让赵冉冉倍感压力,但在团队中她总能找到安全感。“家长”都兴林是大家的智囊保障,团队其他青年教师也随时为研究生们答疑解惑,毫无保留。
“遇到了好团队,又生逢好时代。”今年9月,分子育种专业硕士生王海涛将继续在吉大水稻育种团队里攻读博士。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,要“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”,这让和王海涛一样的育种专业学生更加期待专业未来的发展前景。
据了解,2005年吉林省审定的第一个超级稻“吉粳88”让吉林省水稻单产迈上一个新台阶。此后,以“吉粳88”为母本,吉林大学育种团队培育出新品种“吉大319”。这一品种在吉林与海南穿梭育种,通过分子育种技术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,成为聚合高产、优良食味、抗逆性强、适应性广等综合性状优异的新品种。该品种2018年通过国家审定后,已在多个省份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,2022年获得全国优良食味粳稻评比特等奖。
每个水稻新品种的培育和大田推广至少要经历7到8年时间。在都兴林的带领下,吉林大学水稻育种团队在吉林省内首次建立了超高产水稻源、库种质资源评价体系,解决了长期制约水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种质资源匮乏的“卡脖子”技术问题。
在都兴林看来,高校是人才高地、科研高地和学科高地,能够在生物育种的创新人才培养、科技创新、合作平台搭建、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。
在吉林大学水稻育种团队,一批批能吃苦会创新的科研工作者正在成长起来,接力传承,为水稻育好种,生产更多中国好粮。
中青报·中青网记者 王培莲 来源:中国青年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