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飚:方寸砚台 咫尺匠心
▲ 创作中的石飚 张红娟 摄
“笔架山,在贺兰山小滚钟口,三峰矗立,宛如笔架,下出紫石可为砚,俗呼‘贺兰端’。”贺兰砚是以贺兰石为原石制作而成的砚台。2017年,宁夏银川市西夏区被命名为“中国贺兰砚之乡”。2018年,宁夏贺兰砚被列入“中国十大名砚”。
石飚,1988年师从国家级非遗贺兰砚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闫子洋,学习贺兰砚制作技艺;2012年,入选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;2017年,成为国家级非遗贺兰砚制作技艺区级代表性传承人。如何在新时代、新征程中推动贺兰砚制作技艺的传承发展,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?这不仅是石飚等非遗传承人一直关注、思考的问题,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考题。希望以己之力,拓展贺兰砚的传承、传播渠道,让老手艺在新时代焕发生机,是石飚朴素的匠心和初心。
(相关资料图)
以石为纸,以刀为笔,十年精雕磨一砚
1988年,20岁的石飚从技工学校毕业后,先在宁夏地矿局工作,后被分配到贺兰山玉雕厂,跟随砚雕世家闫家第三代传人闫子洋学习贺兰砚加工与制作技艺。
“一开始学的东西比较无聊,闫老师在石头上划一根线,我们就沿着那条线切割。”每日重复单调又无聊的背石、切割,让石飚对这份工作产生了厌倦。真正引发他浓烈学习兴趣的是老师工作间里的贺兰砚雕刻拓本,上面有各种各样的花样。
将贺兰石雕刻成贺兰砚,相石是第一步。面对一块贺兰石石料,需要先观察它的色彩构造,反复构思推敲,方能下刀。贺兰石天然有深紫、豆绿两种颜色,根据石材特点,采用两种颜色互相衬托,俏彩雕刻各种图案,这是贺兰砚区别于其他砚种单一色彩的主要艺术特色。“一开始根本看不清楚贺兰石的构造,觉得那个颜色像什么,就雕什么,雕出来的作品往往是花花绿绿杂在一起,没有什么美感。”为了能雕刻出好的作品,石飚下足功夫,从刻印章、做素砚、雕素坯练起。1994年,石飚报考宁夏大学和西北民族学院举办的成人自考工艺美术班,系统地学习透视学、素描等课程,为后来独立设计、创作打下了基础。
1999年澳门回归时,宁夏向澳门赠送的贺礼中,就有石飚创作的贺兰砚《九羊启泰·凤归图》。“砚上有九凤九羊,取九九归一、1999年澳门回归之意。可以说十年磨一剑,这个作品的入选是对我的认可和鼓励。”石飚说。
探古寻幽,上下求索,博采众长载誉归
为了进一步精进贺兰砚雕刻技艺,石飚经常去全国各地名砚生产地采风,学习其他砚种的雕刻方法。“去广东肇庆的时候,我拍了一堆照片,回来的时候就拿着照片端详,思考这个花纹能不能用在咱们贺兰砚上。”多年来,石飚不断观摩学习其他砚台的长处,融会贯通并形成独属于自己的雕刻风格。直至今日,各地举办雕刻学习班,石飚仍然愿意远赴他乡与同行交流雕刻心得。“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,就算是我的徒弟,也有很多我能学习的地方。”他说。
2012年,石飚被确认为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时,已是他从业的26个年头。他不禁思考,“行业带给我荣誉,那我可以给行业带来什么?”历史上,贺兰砚曾与广东端砚、安徽歙砚齐名,素有“一端二歙三贺兰”的美誉。但相较于其他砚石,贺兰砚的历史文化资料比较单薄,存在断档的情况。“在参加全国性大会时,端砚、歙砚的传承人都能侃侃而谈,将砚的历史娓娓道来,我们却说不了几句。”基于此,石飚走上了搜集整理贺兰砚历史资料的路。直至现在,他依然坚持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书籍里寻找贺兰砚的踪迹,对已半成型的书目不断完善与打磨。
除了在古籍中搜集资料,石飚还在不断地搜集古砚。“遇见文化价值、审美价值特别高的古砚,实在舍不得它们流落旁人,只能咬咬牙、跺跺脚买下了。”石飚笑着说。未来,石飚想做一个古砚展览博物馆,将收集到的古砚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展览,打造古砚爱好者的交流平台。
情系家国,行稳致远,匠心传承路漫漫
提起贺兰砚的传承与发展,石飚有些担忧。“我现在有7个弟子,却没有一个能完整地把贺兰砚制作技艺传承下去。”石飚说,贺兰砚技艺很难在短时期内掌握,要花三年五载的时间静心学习才能略有小成,“徒弟和师傅之间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,很多徒弟看到师傅连饭都吃不饱,又怎么愿意跳入这个行业呢?”
近年来,受疫情、市场等因素影响,贺兰砚销售进入寒冬。一些非遗传承人头一天还在参加非遗活动,第二天就出现在工地、菜市场当保安、当菜农。“看到这些情况,我很心痛,也很无力。”石飚动容地说。
贺兰砚的雕刻过程比较复杂,经过300多年的传承,逐渐形成相石、修坯、清底、凿形、精雕、打磨、题刻、覆蜡8道工序。一块砚需要雕刻几个月方能成型,但一方砚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卖出去是个未知数,卖不出砚台的日子就只能靠副业糊口。
贺兰砚在宁夏本地的知名度较高,但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,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。鉴于此,石飚一直在思考怎样打响贺兰砚这张文化名片,让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知道贺兰砚。他想到的方法是“借巢引凤”,通过自己的作品在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里展出,让更多的人看到并关注宁夏贺兰砚。
秉承匠心精神,经过多年的艰辛磨砺,石飚的作品《米芾拜石》被中国工艺美术馆收藏,作品《生机勃勃》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收藏,作品《红船》被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收藏,作品《老莲笔意》被广东肇庆端砚博物馆收藏,作品《爱莲说》被宁夏博物馆收藏。
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“根”与“魂”。保护传承非遗,就是护文明之火种、传永续之文脉,让人们能够以非遗为钥匙,打开中国过去、现在和未来的文化承袭之门。欲流之远者,必浚其泉源。近年来,石飚在多所高校兼职教授、业界导师,希望将文化传承的种子播洒在校园。
此外,石飚还在不断精进技艺,准备作品冲击全国性民间文艺奖山花奖。“目前宁夏还没有石雕类艺术家获得山花奖,如果能获得这个奖项,能够让更多人知道贺兰砚,更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”提起山花奖,石飚笃定自若,“两年不行,那就再两年。目标有了,就往下走,慢点也没有关系。”
2023年8月8日《中国文化报》
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
《石飚:方寸砚台 咫尺匠心》
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 ↓